大房朝欽公

1743年來台

三大房共同編輯

朝欽公派下遷徙史略

朝欽公建居新埔旱坑里補遺

朝欽公於乾隆八年(1743)來台登陸於淡水,其時尚無立錐之地,後偕二位幼弟南下到新埔地區於現今旱坑里下樟樹林一帶(當時稱為虎尾寮之無主土地)暫居。初起生活異常清苦,傳說無錢買鍋造飯,撿拾路邊破瓦缸之碎片燒飯度日,慘澹營生。稍後朝欽公生子關捷公,關捷公娶邱氏為妻,並取得鄰近大凍山周圍百餘公頃土地,緩步建基立業,關捷公後生子琳志公,娶閩南人為妻,並承朝廷恩賜官拜仕郎,家業日漸殷實,據傳琳志公聘請唐山地理師(外號鴉片王)卜吉地與監造,歷時三年興建張家大厝數幢,其中,琳志公長子雲霞公之大厝設為張家公廳迄今。此後張家族裔漸繁,名望日顯,迄雲龍公更因「一副豬肝賺身家」之足智多謀發跡,再經多年巧妙經營累積,終成新埔三大富戶之一(張家、潘家、蔡家)。
(以上依張紹清耳聞口述記錄)
有關「一副豬肝賺身家」之軼事代代相傳,已成張家長輩口中之美談。
依傳說,雲龍公本以販肉營生,某日打烊返家後,有一外地人士路過家門,因天黑路暗四處荒涼無以進退,遂叩門欲借住一宿,雲龍公慷慨熱情款待此一遠客,並將販售所僅餘之豬肝一副下鍋奉客,相談間該遠客感於雲龍公之熱忱無私盛情款待,乃據實告其來歷,該人係大陸來台之公差官人,因大陸遇飢荒特來台灣緊急蒐購穀糧,雲龍公靈機一動允諾協助其收購稻穀。隨即,雲龍公便手持竹筒火把往鄰近家戶一一探詢,四處以優勢價格收購稻穀,再以高價轉售予該官差,獲取大利,類此技巧營謀,遂使雲龍公財富積累日豐,成富戶。
其後,尚有雲龍公熱心公益,造福鄉里,創始興建張家祠為張家族裔耳熟能詳之典故。再後,至張蘭室為張家家道鼎盛之世,當時新埔公眾均尊其為阿室舍(日據時代為地方士紳之意),為新埔地方公眾事務亦不遺餘力,新埔著名之廣和宮興建時,蘭室公即曾出資三分之二以上。
(以上依張書昭口述記錄)


朝欽公派下祖塔照片





朝欽公派下主系統表


朝欽公

家族相關網站